一、培养目标
西北工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旨在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宽口径、复合式、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该学位的获得者应该是专家型通才,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善于和勇于创新;熟练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特定公共部门管理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能掌握和运用政治、经济、法律、外语、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有较高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的实际技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的需要。
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掌握政治、经济、法律、外语、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工具,了解国内外公共管理的新形势和新特点。
3、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具有较高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的实际技能,包括调研、决策、组织、协调、指挥、激励、文字阅读与理解、口头与文字表达、熟练运用多种管理技术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贯穿在其中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需要。
4、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外文文献。
5、身心健康,具有团队精神和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能适应公共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学制
目前,我校仅招收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3-4年,课程学习既可以采用业余时间(周末、晚上),也可以每学期集中安排一段时间学习。在校学习时间总和不少于半年。
同时,我校拟招收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学制为3年,采用学分制。学员在校脱产学习1年半,修完MPA课程后回工作单位实习或找单位实习和做毕业论文。
培养对象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培养对象为符合招收条件的军队在职干部、国家公务员、非政府公共机构、非盈利性机构的管理人员及其他管理人员,重点招收军队在职干部和国家公务员。
三、培养方式
1、采用学分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者即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的程序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2、突出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强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尤其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安排社会实践或实习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将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解决之中。
3、培养过程采用导师组形式,发挥集体指导的作用。要加强与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机构的联系与交流,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公共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次政府管理人员参加培养工作。
四、专业方向的培养特色
西北工业大学MPA教育的办学目标是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中高级公共管理人才,拓展与国内外重点院校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成为以政府公共关系管理、项目管理、国防科技单位管理、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为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MPA办学院校之一。
西北工业大学MPA教育开展的几个专业方向是:政府运作与人事管理方向、政府公共关系专业方向、就业与社会保障方向、公共项目管理方向、电子政务专业方向等。
1、政府运作与人事管理方向
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些部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是社会的要求。这些部门的运作不能缺少高层次的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的质和量是实现其组织目的的基础。因此,研究公共部门管理运作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系统理论知识、丰富经验和能力的人力资源队伍。
我校在行政管理、企业管理、MBA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了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沟通等课程。在管理科学与工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以及MBA等学科设立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培养硕士生30余名。出版了《管理学》、《管理心理学》、《项目组织与团队》等相关教材,承担了许多研究课题。这些都为本方向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方向的主要培养内容包括:
(1)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2)政府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3)沟通、谈判与冲突管理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2、政府公共关系专业方向
政府公共关系是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建设政治文明的有效手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方向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公众意识、奉献精神、掌握公共关系理论与技能、并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国家公务人员。主要研究政府机关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建立和改善公众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实践中,科学运用各种协调沟通手段,塑造廉洁高效、勤政爱民的政府形象,从而提高领导水平,增强执政能力。
我院在公共关系教学与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条件和优势。从1990年开始,我院教师就先于全省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并同时开始了公共关系科研工作。经过15年的努力,现已基本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科分布全面,专业基础扎实的学术梯队,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出版公共关系教材两部,公共关系学术专著两部,并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陕西高校中有较大影响。这些为MPA专业学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适应MPA专业学位培养的需要,本方向加强公共关系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将为学员开设如下特色课程:
(1)政府公共关系导论
(2)风险防御与危机管理研究
(3)组织传播与信息沟通
(4)政府形象学
(5)政府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3、就业与社会保障方向
本方向的特点是推动政府和非政府机构通过政策和公共管理实现市场过程中劳动者就业机会平等及丧失就业机会和能力后的福利保障;推动后WTO时代国际劳工立法与政策的国家本土化;倡导国际劳工标准和就业机会平等,反对就业歧视,保障失业者生存权利;致力于推动公共决策中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合作和公民和社区的民主参与。尤其是注重培养工会妇联工作人员推动将社会性别纳入劳动就业公共政策主流并保障女性的劳动就业权利。促进以“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为基础的一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就业保障体系的形成。
我校在经济法硕士点设有劳动与就业保障方向、在政治学理论硕士点设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方向,已培养研究生5人。设有妇女发展与权益研究中心,已承担美国福特基金会、香港乐施会劳工权益项目共4项,经费142万元。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发表论文30余篇。有一支跨学科研究梯队,有较好专业素养与实证研究能力,已形成一个多部门合作研究网络。
本方向的主要培养内容包括:
①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结合的就业保障决策机制的构建
②就业机会平等政策及执行机制
③劳动政策与法规的性别分析
④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就业保障
⑤就业歧视案例分析
4、公共项目管理专业方向
公共项目管理涉及领域广泛,其投资规划、过程控制、管理模式都需要进行有效地探索。国防项目作为最典型的公共项目需要科学的管理手段,所涉及的项目技术、费用、进度与质量管理是其主要研究内容。国防领域有数十万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迫切需要提高其项目管理水平,西工大在这一领域有较大的优势和发挥空间。因此,培养公共项目管理的专业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项目管理研究一直是我校管理领域的一大特色。1991年成立的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MRC)挂靠我校,校党委书记兼管院院长任主任委员。PMRC代表中国加入了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PMRC目前负责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IPMP)在中国的认证工作。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硕士、MBA等学科设立了项目管理的研究方向(包括公共项目管理的内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名。在项目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出版了《现代项目管理》(上、中、下)、《项目组织与团队》、《项目融资》、《IPMP2004英文论文集》、《项目管理案例教程》、《国防高科技项目管理概论》、《现代交通项目管理》、《项目论证》、《网络计划的计算机辅助分析》、《IPMP培训纲要》等专著与教材。
本方向的主要培养内容包括:
①型号工程项目的系统规划与管理模式
②型号工程项目的进度、费用、技术与质量管理
③项目的投融资、系统评价及风险管理
④公共项目的需求、规划、评价与可行性
⑤公共项目的投融资管理与运作模式
5、电子政务专业方向
本专业方向的突出特点是将工业领域中的网络信息技术及先进的管理方法扩展到非工业领域–电子政务,面向政府机构的业务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进行优化和扩展,实现政府部门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在基于Internet的政务信息管理中,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地革新和完善,用网络信息技术及先进的管理方法构建政务管理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电子政务构建国防公共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国防公共管理中科学决策的信息化管理。
我校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工程硕士以及MBA等学科较早就设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的研究方向,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专业研究团队,培养硕士生31名。团队成员已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课题多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参与了陕西省、西安市电子政务建设的论证工作。
本方向的主要培养内容包括:
①MIS、DM、DSS等信息技术在国防研制系统和国防重大项目的信息处理、评价和决策中的应用
②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的集成,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③BPR、虚拟组织等管理方法在政府的管理模式和西部经济开发中对传统政务进行改造的系统方法
五、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核心课程(10门,30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不少于10学分)、专业方向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
1.核心课程(全选,共30学分)
2.方向性必修课(10学分)
3.选修课(8学分)
(四)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为考查课。计2学分)
学生应根据专业方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形式灵活多样,包括社会调查、专题研究、专业实习等,可以围绕某个公共领域的管理和政策问题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开展项目调研,也可以到某一部门或地区参加挂职锻炼。并以调查报告、论文等形式对相关问题予以研究总结。实践完毕应提交一份报告。
(五)专题讲座或研讨班(为考查课。计1学分)
每个学生至少参加10个公共管理的专题讲座或研讨班,以了解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本学科发展前沿。
(六)论文与学位授予
学生必须撰写学位论文。论文选题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与专业方向领域的管理实践与改革内容紧密联系,特别强调论文的实用价值,并体现学生运用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形式不限,可以是专题研究、咨询报告、调查报告、政策评估、项目规划、重大公共管理问题对策研究等,也可以是学术论文,论文一般为3万字。论文工作量为半年。